【活力中國調研行·山西篇】 晉城:教育興城 文脈新生
發布時間:2025-10-09 信息來源:山西新聞網-山西日報
陽城的鄉村小學教室里智慧黑板閃亮,孩子們目光炯炯;城區的校園操場綠草如茵,矯健身影躍動;嶄新的丹河新城教育園區院校林立,涌來濟濟才俊……金秋時節,走進晉城市各級各類學校,到處一派欣欣向榮、朝氣蓬勃的氣象。
孔子回車處,程顥興學地。晉城自古崇學重教,文脈昌盛。走進新時代,這里緊扣優質均衡、五育并舉、產教融合,奏響教育興城、文脈新生的樂章。
嶄新的教學樓,綠草如茵的操場,設施先進的教室、實驗室、閱覽室……9月28日,記者來到去年建成投用的陽城縣第四小學,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。“學校投資近9000萬元建設,占地2萬多平方米,可提供1080個學位。不僅方便了周邊2萬多戶居民子女就近上學,更在硬件設施、師資配備、教學方式上對標一流,真正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校。”校長郭文鎖介紹。
近5年來,晉城市城區累計投入資金超9億元,新改建、回收回購37所小學和幼兒園,新增學位1.3萬個。僅用180天就高標準建成三所現代化學校,不斷刷新城區“優教強區”的速度與高度。在陽城縣,“優質強基三工程”如火如荼,25所鄉村小規模學校撤并整合,同步遷建、新建10余所現代化中小學。投資1億多元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、智慧教育建設等“溫馨校園”工程,著力推動城鄉一體、優質均衡。去年,該縣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省級驗收,相關做法入選“中國基礎教育實踐創新典型案例”。
持續擴優提質的還有師資力量。近5年來,晉城市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、公費師范生簽約等方式擴充優秀教師3885人。實施“啟航計劃”“領航計劃”“燈塔計劃”,培養省級學科帶頭人、教學能手、正高級教師573人,成立80個市級名師工作室,推動優質師資流動共享、供給充盈。
年均為全國著名高校輸送人才600多名,先后被清華、北大等70多所“雙一流”高校授予優質生源基地。多年來,晉城一中教學成績屢創新高,在全省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比中穩居第一方陣。
開發德育校本教材課程,全方位強化德育體系思政教育建設,讓“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擔大任”的信念沁潤每個心靈;“以學生為本”打造高效課堂,師生“結對”定制“學科套餐”、成長計劃,給每一個孩子最適合的教育,釋放最大潛能;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,成立70多個學生社團,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……透過晉城一中,便可窺見晉城市五育融通育英才的全新生態。
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傳統文化,晉城市打造371節“行走的思政課”、42條精品研學路線,引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;活力賦能,推動體美勞互促共生。全市累計創建180所體育藝術“一校一品”特色校,10所省級勞動教育實驗校,3個全國科學教育實驗校、建成全省領先的全國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;打通校內外邊界,形成育人合力,城區榮膺“山西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課題實驗研究示范區”,晉城市實驗小學等學校獲評“全國示范家長學校”,古礦小學等4所學校榮膺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,劉雨墨、張帥鈺、趙晨溪、盧柯潤等獲評全國、省級“新時代好少年”……
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緊扣晉城產業發展需求開設相關專業,建立100多個校內外實訓基地,每年為當地培養輸送近千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。去年,學院與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、山西英特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組建服務“光機電產業集聚城市”建設的“晉城市光機電產教聯合體”,并入選首批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。
著力打造產教融合“核心載體”,晉城市投資70多億元打造涵蓋高等教育、職業教育、基礎教育,融合科研創新、成果轉化、多元配套的丹河新城教育園區。目前,園區規劃建設的10所院校,除晉城體校、太原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外,其余8所學校已建成、6所已入駐,各項配套項目基本竣工。2021年,山西科技學院掛牌成立,結束了晉城沒有獨立本科院校的歷史。聚焦晉城“六大戰略定位”,學院成立光機電、能源、文旅康養3個產業學院,推動實現學、教、研、產、城“五維融合”,成為晉城人才強市的強力支撐。
晉城技師學院與蘭花集團、綠洲紡織、沁和能源等多家企業合作開設了定向培養班,深度融合教育鏈與產業鏈;晉城中專推進全省規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“產學研用一體化實踐基地”建設,全面推開現代學徒制試點、“1+X證書”制度試點;陵川中藥材文旅康養產業學院、山西晉城文旅康養職業學院等專業院校紛紛建立,20多所大中專院校不斷為晉城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力量,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呈現蓬勃態勢。(本報記者?王天曉)

